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健康科普 >> 正文

老年性高血压

来源:党委宣传部        作者:老年医学科一病区 姚巍       编辑:高志国       时间:2021/10/19 16:47:51       浏览次数:次

老年性高血压老年性高血压是指年龄大于65岁,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标准血压诊断标准,即收缩压≥140mmHg(18.6kPa)和(或)舒张压≥90mmHg(12kPa)者。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差较大,以收缩压升高为主,老年人各器官都呈退行性变化,尤其是心血管系统,动脉硬化明显,几乎成了无弹性的管道。

老年性高血压临床特点:

1收缩压增高为主:老年人收缩压水平随年龄增长升高,而舒张压水平在60岁后呈降低趋势。在老年人群中,收缩压更常见,ISH成为老年性高血压最为常见的类型,占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65%,70岁以上老年患者90%以上为ISH。

2脉压增大:脉压是反射动脉弹性功能的指标。老年人收缩压水平随年龄升高,而舒张压趋于降低,脉压增大是老年高血压的重要特点。脉压大于40mmHg视为脉压增大,老年人的脉压可达50-100mmHg。

3血压波动大:老年高血压患者在24h之内常见血压不稳定、波动大。要求医生不能以1次血压测量结果来判定血压是否正常,每天至少常规测量2次血压。如果发现患者有不适感,应随时监测血压。

4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:测量患者平卧10min血压和站立3min后血压,站立后血压值低于平卧位,收缩压相差>20 mmHg(1 mm Hg=0.133 kPa)和(或)舒张压相差>10mmHg,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。

5.常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:健康成人的血压水平表现为昼高夜低型,夜间血压较日间降低10-20%(杓型血压节律)。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血压昼夜节律异常,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<10%(非杓型)或≥20%(超杓型)、甚至表现夜间血压不降反较白天升高(反杓型),使心、脑、肾等靶器官损害危险性显著增加。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发生率60%以上。与年轻患者相比,老年人靶器官损害程度与血压的昼夜节律更为密切。

6.常与多种疾病并存,并发症多。老年高血压常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,如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,更易发生或加重靶器官损害,显著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。老年患者脑血管病变常见,应注意筛查评估,过度降压治疗可能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。

老年性高血压处理:血压目标:降至150∕90mmHg以下,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140∕90mmHg 以下。对于收缩压介于140-149mmHg之间老年患者首先推荐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,可考虑降压药物治疗,治疗过程密切监测血压变化以及有无心脑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。如患者血压≥150∕90mmHg,应在指导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使用降压药物。老年患者降压治疗应强调收缩压达标,不应过分关注或强调舒张压变化意义,同时避免过快、过度降压。

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:建议将80岁以上老年人群血压控制在150/90mmHg以内,如果患者能够良好的耐受,可继续降低到<140/90 mmHg,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更大获益。由于80岁以上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心脑肾疾病、糖尿病、血脂代谢异常及联合使用多种药物,其临床特征更为复杂,治疗更困难,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。在强调降压达标的同时,需要注意伴随疾病的影响并加强靶器官的保护,避免过度降低血压。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选择应更谨慎,从小剂量开始,遵循平稳缓慢适度的原则,尽量避免血压波动,根据患者对降压药的反应情况调整剂量或治疗药物种类。在患者能耐受降压治疗的前提下,在数周甚至数月内逐渐使血压达标。若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晕、体位性低血压、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灌注不足症状时应减少降压药物剂量。

作者简介

姚巍,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老年医学科一病区副教授,心内科博士,硕士研究生导师,2010年获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,排名第一名。2002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,排名第二。发表国家级及省级论文20余篇。

官方微信

  • 主办单位名称: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

  • 备案号: 晋ICP备12002983号  邮编:030001

  •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151号

  • 医院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